礦石標準物質(又稱礦石標準樣品)是成分分析、儀器校準、方法驗證及實驗室質量控制的核心依據,其制備需嚴格遵循“均勻性、穩定性、準確性”三大核心要求。制備過程通常分為原料選擇與預處理、制備工藝、均勻性檢驗、穩定性檢驗、定值與不確定度評定、包裝與證書發放六大環節,其中制備工藝是決定標準物質質量的關鍵。以下詳細介紹礦石標準物質的主要制備方法及完整流程:
一、礦石標準物質制備的核心原則
在介紹具體方法前,需明確制備的核心原則,所有步驟均圍繞此展開:
均勻性:同一批次標準物質中,任意小單元(如每份樣品)的化學成分、物理特性需保持一致(通常要求均勻性誤差<測量方法允許誤差)。
穩定性:在規定的存儲條件和有效期內,標準物質的特性量值不發生顯著變化。
準確性:特性量值需與真實值高度一致,通過多家實驗室聯合定值確保可靠性。
二、主要制備方法及關鍵工藝
礦石標準物質的制備方法需根據礦石類型(如金屬礦、非金屬礦、稀有稀土礦)、粒度要求、成分特性(如易揮發、易氧化成分)選擇,核心工藝集中在破碎、混勻、縮分、研磨四個環節,具體方法如下:
(一)原料選擇與預處理:奠定標準物質基礎
原料是制備的前提,直接影響標準物質的代表性和穩定性,步驟如下:
原料采集
按“代表性原則”采集足夠量的礦石原料:覆蓋礦石的不同礦化帶、品位區間、結構構造(如塊狀、浸染狀),確保原料能反映該類礦石的整體特性。
采集量需遠大于最終標準物質總量(通常為10-20倍),預留預處理損耗、均勻性檢驗、定值分析及備份量。
原料預處理
去除雜質:人工剔除原料中的脈石、圍巖、泥土、植物殘體等外來雜質。
干燥處理:若原料含水量較高(>5%),需在60-105℃下烘干(易揮發成分如汞、砷需控制在60℃以下,或采用真空干燥),避免水分影響成分穩定性。
初步分選:對多組分礦石(如銅鉛鋅多金屬礦),可通過手選或重選初步分離,確保原料中目標組分的含量范圍符合標準物質設計要求。
(二)破碎:降低粒度,為混勻奠定基礎
破碎的目的是將大塊礦石(可能達數十厘米)破碎至可研磨的細小顆粒(通常<10mm),分為“粗碎、中碎、細碎”三級,需避免污染和成分損失:
粗碎:使用顎式破碎機、圓錐破碎機,將礦石破碎至20-50mm,去除大塊雜質。
中碎:使用對輥破碎機、錘式破碎機,將粒度降至5-10mm。
細碎:使用振動磨、盤式破碎機,將粒度進一步降至1-2mm,確保后續研磨效率。
關鍵注意事項:
破碎設備需清潔:每次破碎前用待破碎原料“沖洗”設備(即先破碎少量原料并廢棄),避免前一批樣品的交叉污染。
易氧化成分保護:對含亞鐵、硫化物(如黃鐵礦)的礦石,破碎過程需在惰性氣體(如氮氣)保護下進行,防止氧化導致成分變化。
(三)混勻:實現成分均勻分布
混勻是保證標準物質均勻性的核心步驟,需根據樣品量和粒度選擇合適的方法,常用方式如下:
堆錐混勻法(適用于中少量、粗粒度樣品)
操作:將破碎后的樣品堆成圓錐形,從錐頂垂直向下將樣品分成若干等份,再將每份樣品依次堆成新的圓錐,重復3-5次。
優點:設備簡單,適用于粒度>1mm的樣品;缺點:混勻效率低,易產生粒度偏析(粗顆粒下沉、細顆粒上浮)。
機械混勻法(適用于大量、細粒度樣品,常用)
滾筒式混勻機:將樣品裝入密封滾筒,通過滾筒旋轉(轉速10-30r/min)使樣品在筒內翻滾、混合,適用于10-50kg樣品,混勻時間30-60分鐘。
雙錐式混勻機:樣品在雙錐形筒內交替升降、翻轉,混勻更均勻,適用于易結塊樣品,混勻時間20-40分鐘。
攪拌式混勻機:通過攪拌槳高速旋轉(轉速500-1000r/min)混合樣品,適用于細粉樣品(粒度<0.1mm),但需避免樣品飛濺損失。
手工混勻法(適用于微量、精細樣品)
操作:將樣品倒在潔凈的瑪瑙或玻璃平板上,用刮板以“8字形”或“螺旋形”反復混合,適用于<1kg的細粉樣品,需多次操作確保均勻。
(四)縮分:減少樣品量,保持成分代表性
縮分的目的是在不改變樣品均勻性的前提下,將大量混勻后的樣品縮減至所需量(如最終標準物質總量通常為1-5kg),常用方法如下:
四分法(經典方法,適用于粗粒度樣品)
操作:將混勻的樣品堆成圓錐,壓平后用十字線分為四等份,棄去對角兩份,剩余兩份合并為縮分后樣品,重復操作至達到目標量。
注意:樣品需堆勻、壓平,十字線需居中,避免縮分偏差。
二分器縮分法(高效、準確,適用于細粒度樣品)
設備:二分器由若干對對稱的漏斗組成,樣品通過漏斗均勻分成兩份。
操作:將樣品緩慢倒入二分器頂部,樣品經漏斗分成兩等份,棄去其中一份,重復縮分。
優點:避免粒度偏析,縮分效率高,適用于粒度<2mm的樣品,是目前實驗室方法。
機械縮分法(適用于大量樣品)
使用自動縮分機(如旋轉式縮分機、切割式縮分機),通過機械裝置按比例(如1/2、1/4)縮分樣品,適合工業化制備。